河西走廊 之 武威
武威 公元前121年,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大獲全勝,漢武帝在原來匈奴王的地方按“揚我武功軍威”之意設立武威,屬涼州,是河西四郡中最東面的一郡。在西漢末年中原戰亂時和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時,武威因地理原因得到偏安,大量中原人民逃來這避難。他們帶來豐富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使武威成爲西北地區的文化、經濟中心。
公元四世紀後期,爲了把名僧鳩摩羅什虜獲到長安,五胡十六國中後秦的大將呂光奉命率軍從河西走廊出發攻打遠在西域葱嶺東麓的古龜茲國。攻陷龜茲4年後,呂光回師時用兩萬多匹駱駝把從龜茲掠奪來的文物珍寶和鳩摩羅什一起帶回了涼州,用這些來自龜茲的文化資源充實了當地的文化底蘊。呂光回到河西走廊後在武威成立了後涼政權。
公元五世紀初,盤踞在長安關中地區的後秦政權攻滅了後涼,君主姚興得到武威的龜茲佛教和文化資源後,先把鳩摩羅什遷到長安,然後開始大力在長安推動佛教發展,開鑿天水麥積山石窟。長安附近地區的佛教因此盛極一時。
在後秦大力發展長安的同期,北涼政權成立於涼州。他們積極利用遺留下來的龜茲佛教、文化資源推動涼州的佛教發展,不但大量開鑿的石窟群(後來統稱為“涼州石窟”,包括武威天梯山石窟),又聚集不少來自西域和中原的名僧在當地傳法、譯經,使武威成爲西北佛教中心和後秦的長安分庭抗禮。公元420年,隨着北涼的勢力擴展到敦煌、酒泉,開鑿石窟的風氣也蔓延到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現存的石窟中年代最早的數個石窟就是開鑿於這段時期。
公元439年北魏攻滅了北涼,之後將武威地區的三萬戶工匠、僧人、伎樂人等遷至平城(今大同),促成了雲崗石窟的開鑿。由於從武威獲得了傳自龜茲的音樂文化資源,所以雲崗的一些石窟内展現了大量的伎樂天和非常豐富的樂器組合。這些後來又傳到了龍門石窟的早期洞窟中。
另一方面,北涼殘餘勢力逃到了西域的高昌,在那裏他們又大力推動了高昌的佛教發展,開鑿了吐峪溝石窟群,為後來高昌成爲絲路上的佛教重鎮打下了基礎。武威因此可説是佛教石窟藝術從西域東傳至中原的一個重要的中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