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克孜爾石窟二

附圖一
附圖二
附圖三

附圖三來自克孜爾第13窟,屬於克孜爾石窟的發展階段,帶有濃厚的犍陀羅風格。

壁畫表現的是來自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典籍《毗奈耶雜事》卷37中佛陀度化樂神善愛的事跡。圖中右邊為正在彈奏箜篌的樂神善愛,左面是化身為舍衛國乾闥婆(樂神)王的佛陀。善愛自恃彈奏箜篌的本領天下無雙,因此憍慢自大。佛陀在涅槃前決定度化她,因此化作舍衛國的樂神王,與善愛比試箜篌演技,并且以高超的演技折服善愛。佛陀之後現出本來面目勸導善愛,令善愛皈依成爲比丘。善愛後來修行不懈證得阿羅漢果。

 

附圖三中佛陀化身和善愛兩人體態帶有舞蹈般的優美韻味,衣裙飄飄,表情自然輕鬆,猶如兩個至交好友在閑談,這是克孜爾石窟的經典作品。

​克孜爾石窟開鑿最早的石窟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末,最晚的止於9世紀中。洞窟裏面除了用石頭雕塑的佛像外,流傳至今數量最多而内容最豐富的是洞窟裏大量的壁畫。

考古學家們按照壁畫的風格,參照佛教在當地的流傳歷史,把克孜爾石窟的壁畫基本分成了4個時期,如下:

  1. 初創期:公元3世紀末 - 4世紀中

  2. 發展期:公元4世紀中 - 5世紀末

  3. 繁盛期:公元6世紀 - 7世紀

  4. ​衰落期:公元8世紀 - 9世紀中

古龜兹地處絲路之路交通要道的,文化方面受到大量來自古波斯、古印度和古希臘的影響,這反映在克孜爾石窟的衆多壁畫上。

 

在另一方面考古學家認爲古龜兹人屬於印歐人種,他們說的語言叫吐火羅語屬於印歐語系,用古印度婆羅米文書寫。吐火羅語又分爲A類、B類兩種,古龜兹人說的是B類,和德國人說的日耳曼語最爲接近。德國人因此認爲古龜兹人他們失散的遠房表親,因此特別着意他們的一切。

附圖一、二來自第八窟,是克孜爾石窟壁畫的精品。第8窟屬於繁盛期的作品,圖中是分成兩組的8個供養人。他們頭發棕紅,上身著華美、冷色調的翻領外套,下身為緊身褲子,腳蹬尖頭鞋,每人皆在腰帶上佩有匕首和長劍,帶有濃厚的波斯色彩。

bottom of page